- 基本解释
◎ 和氏璧 Héshìbì
[He Shi Bi]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
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 英文翻译
1.the jade of the He family -- a priceless gem
- 详细解释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 基本含义
- 指珍贵的宝石或贵重的物品。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珍贵的物品、宝石、艺术品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特别珍贵的品质、才能或特点。
- 故事起源
- 和氏璧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根据传说,楚国国君为了保护和氏璧,将它埋在了地下。后来,秦国攻破了楚国,发现了和氏璧并带回秦国。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一个形容珍贵物品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成语“和氏璧”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和”和“璧”。
- 例句
- 1. 这幅画真是和氏璧,价值连城。2. 这个珠宝展览上展出的首饰都是和氏璧,非常珍贵。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和氏璧”与珍贵的宝石相联想,同时可以想象一个国君为了保护宝石而埋藏的故事。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宝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奶奶给我买了一颗和氏璧般的红宝石,非常漂亮。2. 初中生:这幅画的价值就像和氏璧,无法估量。3. 高中生:这部电影的剧情和氏璧一样珍贵,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