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犯罪。《荀子·正论》:“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 明 唐顺之 《与雷古和提学书》:“虽愚者亦知其足以触罪而无所得矣。”
(2).獬豸的别称。相传獬豸能触不正,辨奸佞,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草名指佞,便辟去朝;兽称触罪,姦回放黜。”参见“ 獬豸 ”。
- 基本含义
- 触犯法律或得罪他人。
- 详细解释
- 触罪指的是违反法律规定或冒犯他人,引起不良后果。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 使用场景
- 触罪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行为或言论犯了法律或得罪了他人,导致不好的后果。可以用来警示他人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权益。
- 故事起源
- 触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制度。古代法律非常严厉,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触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 词语结构
- 触罪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触”和名词“罪”组成。
- 例句
- 1. 他的言论触罪了许多人,引起了公众的愤怒。2. 不要随意行动,以免触罪法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触罪:1. 将触罪分解为“触”和“罪”,触可以联想到触碰,罪可以联想到犯罪。联想触碰犯罪的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2. 可以用一个形象的场景来记忆,想象一个人触碰了禁止触碰的东西,然后被抓住,受到法律的制裁。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触罪相关的成语,如“触礁”、“触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偷了同学的铅笔盒,这是触罪的行为。2. 初中生:王老师的批评触罪了我,我会改正错误。3. 高中生:一旦触罪了法律,后果将不堪设想。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言辞,避免触罪他人。5. 成年人: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触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