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衡量,斟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
- 基本含义
- 品味和酌量,指审慎思考和衡量事物的好坏,不轻易下结论。
- 详细解释
- 品酌形容人在评判事物时,能够仔细品味和深思熟虑。这个成语强调了审慎思考和全面衡量的重要性,不轻易下结论,避免草率行事。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做决策或评价事物时,需要仔细思考和权衡利弊的情境中。
- 故事起源
- 《晋书·刘惔传》中有一则故事。刘惔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自幼聪明好学,但性格急躁。有一次,刘惔在晋朝宰相王衍的宴会上,他喝了一口酒就下结论说:“这酒真好喝!”王衍听后,对他说:“你这样下结论太仓促了,应该再品味一下,再酌量一下。”刘惔受到了教训,从此懂得了审慎思考和细致品味的重要性。后来,人们用“品酌”来形容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应该慎重思考和全面衡量。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品”和“酌”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在做决策之前,我们要先品酌一番,不要草率行事。2.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仔细品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记忆技巧
- 将“品酌”和“审慎思考”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品尝一杯美味的酒时,必须先仔细品味,再做决定。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品酌”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品酌”相关的成语,如“品味”,“审慎”,“权衡利弊”等。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品酌”。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教育我们要在做事情之前先品酌一番,不要草率行事。初中生:在选择朋友时,我们要仔细品酌,避免交错了坏朋友。高中生: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品酌。大学生:在创业之前,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品酌,以减少风险。成年人:在做任何决策之前,我们都应该先进行充分的品酌,以避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