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的仪态庄重,举止正派的场合,如形容一个人穿着得体、举止大方,或者形容一个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得优雅、得体。
- 例句
- 1. 他的仪台举止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感觉。2. 她的仪台令人赞叹,像一位真正的贵族。3. 他站在仪台上,举止得体,令人敬佩。
- 基本含义
- 仪态庄重,举止端正。
- 基本解释
(1).古台名。旧址在今 河南省 虞城县 西南。《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 六年,伐取 宋 仪臺 。”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一作‘义臺’。” 司马贞 索隐:“按《年表》作‘义臺’。”
(2).泛称行礼仪的高台。 元 袁桷 《上京杂咏再次韵》之四:“晨起仪臺立,烟青望眼迷。草低鹰侧目,车逼马迴蹄。”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二》“虽有义臺路寝”:“ 樾 谨按:义, 徐 音仪,当从之……仪臺犹言容臺。《淮南子·览冥篇》‘容臺振而掩覆’, 高 注曰:‘容臺,行礼容之臺’。‘仪’与‘容’异名同实,盖是行礼仪之臺,故曰仪臺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观察优雅的礼仪来进一步了解仪态庄重的含义和表现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站在仪台上,举止得体,像一位真正的大人。2. 初中生:老师的仪台举止庄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3. 高中生:在演讲比赛中,他的仪台令人印象深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仪台,树立良好的形象。5. 成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都应该保持仪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 故事起源
- 成语“仪台”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下》:“仪台者,君子之所庄也。”这句话是孟子在讲述君子的品德和仪态时说的。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成语“仪台”。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仪台”联想成一个高台,上面站着一个人,这个人举止庄重、端正,仪态非常好。
- 词语结构
- 仪台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动词和形容词。
- 详细解释
- 仪台指的是古代官员举行仪式时所站的高台,因此成语“仪台”形容人的举止庄重、端正,表示人的仪态非常好,举止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