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
- 基本含义
- 纳麓指纳入山脚,也比喻收拢、统一。
- 详细解释
- 纳麓是由“纳”和“麓”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纳,意为收纳、接受;麓,意为山脚。纳麓的基本含义是将山脚收纳进来,也可引申为统一、收拢。在引申意义中,纳麓表示将各方面的力量或者事物纳入统一的范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 使用场景
- 纳麓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统一、集中力量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团队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各个地方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发展。此外,纳麓还可以用来指导个人的行为,鼓励个人要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不分散注意力。
- 故事起源
- 纳麓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故事中,项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将领,他在攻打楚国的战争中,遇到了一个困扰他的问题。他的部队分散在各个地方,而敌人却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就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难以取得胜利。项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令将各个部队都纳入自己的指挥范围,统一行动。最终,项羽成功地将各个部队纳入统一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从此,纳麓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统一、集中力量的情况。
- 词语结构
- 纳麓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纳”为动词,表示收纳、接纳;“麓”为名词,表示山脚。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成语。
- 例句
- 1. 他成功地纳麓了各个部门的力量,使公司的业绩有了显著提升。2. 这个项目需要纳麓各方面的资源,才能顺利完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纳”字理解为收纳、接纳,将“麓”字理解为山脚,来帮助记忆。想象一座山脚上有一个收纳箱,可以将各种物品纳入其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像纳麓成语的含义一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纳麓相关的成语,例如纳贤、纳士等。同时可以了解与纳麓相似的成语,例如集思广益、统一战线等,以丰富对于统一、集中力量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纳麓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 初中生:我们班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纳麓了每个同学的意见,最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3. 高中生:学习要有目标,要纳麓各个科目的复习,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