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松散、不规律,没有秩序
- 详细解释
- 萧散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松散、不规律,没有秩序。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颓废、懒散,或者描述一个团队、组织或社会的管理混乱、秩序紊乱。
- 使用场景
- 萧散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景中,如描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学习状态等。它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团队、组织或社会的管理混乱、秩序紊乱。
- 故事起源
- 萧散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兹无萧瑟之民,无妄之言。”其中“萧瑟”指的是琴声凄凉悲切,而“无萧瑟之民”则是指没有人能奏出动人的琴声,意味着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生活松散无序。后来,人们将“萧瑟”转化为“萧散”,用来形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松散、不规律,没有秩序。
- 词语结构
- 萧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萧”,第二个字是“散”。
- 例句
- 1. 他的生活过得太萧散了,没有任何规律可言。2. 这个团队的管理太萧散了,没有人负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萧瑟”这个词相联系来记忆。萧瑟的琴声凄凉悲切,而萧散则形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松散、不规律,没有秩序。可以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萧散相关的词语和成语,如“萧条”、“散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弟弟的作息时间太萧散了,经常熬夜玩游戏。2. 初中生:我们班的课堂纪律很差,有些同学的行为太萧散了。3. 高中生:考试前的复习计划被我自己的萧散态度搞乱了,导致成绩不理想。4. 大学生:毕业后我计划过一段萧散的生活,去旅行、阅读、享受自由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