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纳拜多用于描述一个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
- 例句
- 1. 他是一个虚心纳拜的人,经常向他人请教。2.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纳拜,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3. 他能够纳拜他人的意见,所以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基本含义
- 纳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接纳、收纳。表示主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 基本解释
低头拜见。纳,用同“ 捺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父祖,乃就坐。”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倘肯如此,弟当托兄先容,纳拜大宗师门下。”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纳拜相关的成语,如“纳谏如流”、“纳履决踵”等,来进一步扩展对纳拜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虚心纳拜,才能学到更多知识。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能够纳拜老师的意见,不断进步。3.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我们要学会纳拜他人的建议,提高自己的能力。4. 大学生: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我们要能够纳拜各种不同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能够纳拜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 故事起源
- 纳拜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谋士。他在向秦国的君主说服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的过程中,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接纳他人的重要性。他说:“君如舟,臣如水。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舟之于水,如臣之于君。君纳臣之言,则臣能助君之力;君拒臣之言,则臣能为君之害。”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主接纳臣子的建议和意见的重要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纳拜的发音与“那百”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接纳百分之百的意见。
- 词语结构
- 纳拜是一个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纳和拜。
- 详细解释
- 纳拜是由动词“纳”和动词“拜”组成的成语。其中,“纳”指接纳、收纳,“拜”指向别人表示敬意。整个成语表示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