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无耻之人,不顾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评论一些行为不端,没有廉耻的人。
- 例句
- 1. 他的行为真是瓶罄罍耻,竟然敢伪造证据。2. 这个政客的品行真是瓶罄罍耻,不值得信任。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无耻之极。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品行、道德相关的成语,如“无耻之徒”、“目无法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真是瓶罄罍耻,竟然偷了同学的铅笔。2. 初中生:这个学生考试作弊,真是瓶罄罍耻,没有一点廉耻之心。3. 高中生:政府官员贪污受贿,完全没有公仆的样子,真是瓶罄罍耻。4. 大学生:这个公司老板为了追求利益,不顾员工的福利,真是瓶罄罍耻。
- 故事起源
- 瓶罄罍耻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故事讲述了晋国有一个叫做深的人,他是晋国的宰相,但是他贪污受贿,品行不端。他在官场上无耻到了极点,完全没有廉耻之心。因此,后来人们用瓶罄罍耻来形容那些无耻之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记住,然后通过组合这些字的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通过记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瓶罄罍耻是由四个词语组成的成语,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含义,合在一起形容一个人的无耻品行。
- 词语解释
- píng qìng léi chǐ ㄆㄧㄥˊ ㄑㄧㄥˋ ㄌㄟˊ ㄔㄧˇ
瓶罄罍耻(瓶罄罍恥)
(1).《诗·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维罍之耻”。 朱熹 集传:“言缾资於罍而罍资缾,犹父母与子,相依为命也,故缾罄矣,乃罍之耻”。后以“瓶罄罍耻”比喻休戚相关,彼此利害一致。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吴质书》:“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瓶罄罍耻,能无怀愧?” 宋 秦观 《边防上》:“瓶罄则罍耻,唇亡则齿寒。”
(2).谓物伤其类。 北周 庾信 《思旧铭》:“麟亡星落,月死珠伤。瓶罄罍耻,芝焚蕙叹。”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