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三国 魏 曹操 《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 宋 陆游 《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
(2).指疑难之处。《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 河东 人 乐详 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 该 皆为通解之。”《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 唐 刘禹锡 《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亲庶政,有疑滞,视公如蓍龟。” 章炳麟 《文学总略》:“心有疑滞,覩辨析之论,则悦懌随之矣。”
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洪兴祖 补注:“ 江淹 赋云:‘舟凝滞於水滨。’ 杜子美 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
- 基本含义
- 怀疑而犹豫不决。
- 详细解释
- 疑滞是由“疑”和“滞”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疑指怀疑,滞指停滞不前。疑滞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事时,因为怀疑而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或行动。这个成语强调了怀疑和犹豫对于行动的阻碍。
- 使用场景
- 疑滞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选择或做决定时的犹豫和困惑。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思考、决策或行动时的迟疑不决。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
- 故事起源
- 疑滞最早见于《晋书·嵇康传》,成语来源于晋代嵇康的一首诗:“疑滞五车辙,愁多百虑船。”这句诗描绘了嵇康疑虑重重,无法下定决心的心情。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
- 词语结构
- 疑滞由两个汉字组成,疑和滞。
- 例句
- 1. 他在做决定时总是疑滞不前,无法做出决断。2. 我们需要一个果断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疑滞不决的人。3. 当时他疑滞了一会儿,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个机会。
- 记忆技巧
- 要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疑滞”与“怀疑停滞”进行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选择或决策时,因为怀疑而停滞不前,无法做出决定或行动。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这个成语,可以查阅相关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关于疑滞的用法和含义。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疑滞相关的成语,比如“犹豫不决”、“迟疑不决”等。这样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并提高对于疑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明明想要吃巧克力,但是一直疑滞不决,最后还是选择了草莓口味的冰淇淋。初中生:他在选课时一直疑滞不决,最后选择了艺术课程。高中生:我一直疑滞不决要不要参加夏令营,最后还是决定去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