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草书之法。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跋法帖》:“观 史孝岑 《出师颂》数字,颇得草法。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 宋 沉辽 《赠清道》诗:“诸公草法无可称,中叶始有 张颠 名。”
- 基本含义
- 指不按规矩办事、胆大妄为的行为。
- 详细解释
- 草法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故事。草法原指不按照正式规定的法律办事,而是随意行事,胆大妄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对法律、规章制度不加以遵守,擅自行事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草法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不守规矩、不遵循正当程序的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蛮横无理、不顾后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草法来形容那些违法乱纪、肆无忌惮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草法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史记·项羽本纪》。故事中,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性格骄横,不遵守礼仪和法律,经常胆大妄为。后来,项羽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他的失败和灭亡。因此,草法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不守规矩、胆大妄为的人。
- 词语结构
- 草法的成语结构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草”和“法”。
- 例句
- 1. 他的行为完全是草法,不顾他人的感受。2. 这个人胆大妄为,经常草法行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草法”与“不守规矩、胆大妄为”的意思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草地上任意行走,不受限制,这种行为是不守规矩的,胆大妄为的。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草法”相关的成语,如“草木皆兵”、“草木知威”等。这些成语都有着贬义的含义,形容人们对事物的恐惧和过度担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作业,真是太草法了!2. 初中生:他在考试中作弊,完全是草法行为。3. 高中生:他毁坏公共财物,草法行为令人愤慨。4. 大学生:他无视规章制度,胆大妄为,真是草法至极。5. 成年人:那个领导不守纪律,随意指挥,简直是草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