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辞谢常用于礼貌场合,例如接受他人的邀请、赠送礼物或表达感谢时使用。辞谢的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在受到他人的邀请时,如果因故不能参加,可以用辞谢来委婉地拒绝。2. 当接受他人的赠礼时,如果觉得礼物过于昂贵或不适合自己,可以用辞谢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并婉拒。3. 在被人道谢时,可以用辞谢来回应,表达自己的谦虚和感激之情。
- 例句
- 1. 在生日聚会上,我辞谢了朋友们送给我的昂贵礼物。2. 我辞谢了老板的邀请,因为我已经有其他安排了。
- 基本含义
- 表示谦虚地感谢,委婉地辞谢。
- 基本解释
[释义]
(动)很客气地推辞不受。
[构成]
偏正式:
[例句]
辞〔谢。我们选他当厂长;可他却辞谢了。(作谓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感谢、礼貌相关的成语,如“谢天谢地”、“感恩图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我发了一本漂亮的书,我辞谢了老师的好心。2. 初中生:在班级聚会上,同学们送给我一份生日礼物,我辞谢了他们的心意。3. 高中生: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机会,我辞谢了老师的帮助。
- 故事起源
- 辞谢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卧病在床,齐桓公亲自前来探望,并送来了一匹名贵的马作为礼物。重耳接过礼物后,感叹道:“齐桓公此意,非为重耳,乃为晋国也。”他并没有接受这份礼物,而是辞谢了齐桓公,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和忠诚。后来,辞谢成为一种常用的礼貌用语。
- 英文翻译
1.politely decline; reject with thanks; decline with thanks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辞谢这个成语:1. 将“辞”和“谢”两个字分别记忆,然后联想到辞别和感谢的意思。2. 结合故事起源,想象自己像公子重耳一样,在受到礼遇时以谦虚的态度辞谢。
- 词语结构
- 辞谢是一个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成语。
- 详细解释
◎ 辞谢 cíxiè
[politely decline]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辞谢红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推辞谢绝。《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襄王 闻 雎 辩口,乃使人赐 雎 金十斤及牛酒, 雎 辞谢不敢受。” 宋 曾巩 《洪州东门记》:“ 元侯 以余为有旧於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平山冷燕》第二回:“独设一席於西南殿角,赐 山黛 坐饮, 山显仁 与 山黛 再三辞谢。” 丁玲 《梦珂》二:“ 梦珂 邀她同去看电影,她始终却说为了 丽丽 的保姆不在家而辞谢了。”
(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 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 。”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 让 , 让 辞谢,仅而得免。”
(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 买臣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买臣 顿首辞谢。”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母曰:‘夫人传语:主与小子,皆不在家,於礼无延客之道。然僻居於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请舍外厅,翌日可去。’ 知古 辞谢。”
(4).辞别,告退。《后汉书·隗嚣传》:“ 嚣 将行, 方望 以为 更始 未可知,固止之, 嚣 不听。 望 以书辞谢而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 李 微笑曰:‘ 王师 乃尔管人閒事耶!此非相语处,三日黎明,候我於观门也。’ 乐仙 辞谢而归。”《平山冷燕》第二回:“ 山显仁 就要辞谢 刘公 而去。”
(5).引申为辞去(职务)。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严武》:“ 杜甫 过了半年的慕僚生活而终于辞谢了,一般的说法是他和年青的僚友们合处不来。”
- 近义词
推却、推辞、推托、推脱、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