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官员遭受压制、束缚、受制约的情况。也可用于比喻个人受到限制、被困扰、无法自由发展的境地。
- 例句
- 1. 他原本是一位有才干的官员,可惜却成为了缧臣,无法施展才华。2. 这位企业高管因为受到上级的限制而成了一名缧臣,无法自由决策。
- 基本含义
- 指被束缚、受制于人的官员或臣子。
- 基本解释
犹纍臣。《陈书·沉炯传》:“羈旅縲臣,能不落泪。”参见“ 纍臣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政治、权力、自由等相关的成语,例如“束手无策”、“权宜之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把我关在教室里,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缧臣一样束缚在里面。2. 初中生:学校的规定太多了,我们像是一群缧臣,没有自由发言的权利。3. 高中生:政治腐败导致一些官员变成了缧臣,无法为人民做出真正的贡献。4. 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很多年轻人感觉自己成了缧臣,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请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故事起源
- 缧臣一词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具体故事内容见上述详细解释。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缧臣”与被束缚、受制约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被绳子缚住手脚的官员,无法自由行动,从而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缧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缧”是动词,意为“束缚”;“臣”是名词,意为“官员、臣子”。
- 详细解释
- 缧臣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桓公委任了一个名叫子臧的官员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然而,子臧却因为贪污腐败而被国君罢免。为了惩罚子臧,鲁桓公将他的手脚缚在一起,使他无法行走,成为了一个被束缚的官员。因此,“缧臣”成为了指被束缚、受制于人的官员或臣子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