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理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得体、合宜,以及是否符合公认的道德标准。它可以用来批评或赞美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 例句
- 1. 做人要讲行理,不能随意伤害他人。2. 在职场上,遵守行理是成功的基础。3. 孩子们应该从小学习行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基本含义
- 行为规范;做事情的道理和原则。
- 基本解释
(1).使人。即受命出使者。《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杜预 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韦昭 注:“行理,小行人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行人之官,某名曰使,亦或借理为之,《周语》云:‘行理以节逆之’是也。亦或借李为之,《左氏》云:‘行李之往来’是也。”参见“ 行李 ”。
(2).行道践理。《管子·正第》:“能服信政,此谓正纪。能服日新,此谓行理。”《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猴王道:‘你是行理君子,但望你指教我神仙去处。却好去拜访。’”
- 延伸学习
- 学习行理不仅仅是对一个成语的理解,还包括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参加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深入学习行理的内涵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做人要讲行理,不能欺负同学。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校规校纪,遵循行理。3. 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行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 大学生:在职场上,遵守行理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 故事起源
- 行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一书中。在故事中,有一个人因为父亲去世,需要回乡守孝,但他却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坚持留在官职上。最后,他因为不顾行理而受到了社会的批评和唾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在行动中遵循行理,不应该因为私利而违背道德准则。
- 记忆技巧
- 记忆行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行”和“理”两个字分开记忆,理解它们的含义。2. 将行理与做事情按顺序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行动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 词语结构
- 行理是由“行”和“理”两个字组成的。其中,“行”表示行动,做事情;“理”表示道理、原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表示做事情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
- 详细解释
- 行理是指做事情时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它强调人们在行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做到合乎情理、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