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盛多貌。《易·巽》:“巽在牀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孔颖达 疏:“纷若者,盛多之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於纷若之书及於祭祀拜伏之间而已矣。” 宋 陆游 《自遣》诗:“客少胜纷若,家贫亦晏如。”
(2).混乱;多而杂。《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时 袁术 僭号, 策 以书责而絶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见当世之纷若,欲大举以临之,适足趣祸。”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探经义之渊源,是非纷若;考辞章之声律,去取昭然。” 清 黄宗羲 《汪扶晨诗序》:“昔吾夫子以兴、观、羣、怨论诗……盖古今事物之变虽纷若,而以此四者为统宗。”
-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繁多、众多。
- 详细解释
- 纷若意为纷纷扰扰、繁多众多的样子。形容事物多且杂乱,人们的行动或言论也纷纷扰扰,没有秩序。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多或事物繁琐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思绪杂乱、纷乱无章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起源于《左传·哀公十五年》:“纷若狗彘,不可数数。”原意是形容事物繁多到无法计数的程度,后来演变为形容事物繁多、众多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 例句
- 1. 会议上的意见纷若星辰,让人难以取舍。2. 街上车辆纷若蜂拥,交通十分拥堵。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纷若”与“纷纷扰扰”相联想,它们的意思相近,都是形容事物繁多的样子。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繁多、众多相关的成语,如“众口纷纷”、“纷至沓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教室里的声音纷若蝉鸣,老师都听不见自己说话了。2. 初中生:放学时,学生们纷若蚂蚁般赶往校门口。3. 高中生: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纷若雪花般聚在一起讨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