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过口 guòkǒu
[go with the wine] 下酒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水浒传》
- 详细解释
(1).经过口中。泛指食用。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是后精美异味,遂不过口。常在柩旁,耳闻叔名,目应以泪。”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郑樵食鉴》:“有一物常食性善与他物相反过口而害人者,如鮠鱼同灰肉,食之杀人。”
(2).犹下酒,下饭。《水浒传》第十六回:“七箇人立在桶边,轮替换着舀那酒喫,把枣子过口。”《水浒传》第二七回:“ 武松 便道:‘大娘子,我从来喫不得寡酒,你再切些肉来,与我过口。’”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过激或不恰当,引起争议或矛盾。
- 使用场景
- 过口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辞过激或不得体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批评那些说话不经思考,语言过激的人,或者用来自我警示,提醒自己在言辞上要慎重。
- 故事起源
- 关于过口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它的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注重言辞的得体和含蓄,而不喜欢言辞过激或不恰当的人。因此,过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 词语结构
- 过口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过”是动词,表示超过、过度的意思;“口”是名词,表示言辞、嘴巴的意思。
- 例句
- 1. 他常常过口,说话总是得罪人。2. 在辩论中,过口的人往往难以取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同。
- 记忆技巧
- 记忆过口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联想记忆:将“过”字联想为超过、过度,将“口”字联想为言辞、嘴巴。这样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基本含义。
- 2. 创造联想场景
- 想象一个人口齿不清,说话过火,言辞不当,引起争执和矛盾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过口相关的成语,如过火、过激、过分等。这些成语都与言辞过激或不得体有关,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过口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过口了,说了一些伤人的话。2. 初中生:在班级讨论中,有同学过口了,引起了争吵。3. 高中生:我们应该避免过口,用理性的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4. 大学生:过口是不成熟的表现,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辞。5. 成年人:在职场上,过口往往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要注意言辞的得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