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恤刑一般用于法律、司法等领域,用来表达对犯罪者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主张在适当的情况下宽恕和宽容。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表示对他人错误行为的宽容和宽恕。
- 例句
- 1. 法官在判决时应该恤刑,对于犯罪者要有同情心和宽容心。2.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要惩罚错误行为,也要恤刑,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 基本含义
- 对刑罚表示同情和怜悯
- 基本解释
(1).慎用刑法。语本《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不敢以微命蔽塞聪明,亦非敢欲陛下顿息刑罚,望在恤刑尔。”
(2).特指减刑。《晋书·刘波传》:“法苛政乱者,恤刑不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詔恤刑。自是每岁常举行之。”《清会典·刑部四·恤刑》:“凡恤刑之典:曰停刑,曰减刑,曰停遣。”
(3). 明 代及 清 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审录刑囚、清理冤滞的官员,常被称为恤刑。始设置于 明 太祖 时, 成化 后遂成定制。 清 康熙 时裁省。《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爹全亏了 种义 ,一向到也安乐。如今恤刑坐於 常熟 ,解审去了。”参阅《明史·刑法志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以及现代司法制度,了解宽恕和宽容在法律中的作用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恤刑,不要随便责怪别人。2. 初中生: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学会恤刑,给予同学改正错误的机会。3. 高中生:刑罚不仅要惩罚犯罪行为,也要恤刑,给予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
- 故事起源
- 恤刑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在古代,刑罚非常严厉,但也有一些宽恕和宽容的例外情况。恤刑成语就是表达了这种宽恕和宽容的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恤”字理解为“同情、怜悯”,将“刑”字理解为“刑罚”,从而记住恤刑的含义为对刑罚表示同情和怜悯。
- 词语结构
- 恤刑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恤”和名词“刑”组成。
- 详细解释
- 恤刑是由“恤”和“刑”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恤,意为同情、怜悯;刑,指的是刑罚。恤刑的含义是指对刑罚表示同情和怜悯,主张宽恕和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