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曳柴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贫困、穷困潦倒的样子。可以用来描述某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困难,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区或国家的贫困状况。
- 例句
- 1. 他家境贫寒,整天曳柴过日子。2. 这个地区经济落后,很多人都生活在曳柴的状态下。
- 基本含义
- 指用手拉着柴火走,形容贫困的样子。
- 基本解释
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狐毛 设二旆而退之。 欒枝 使舆曳柴而伪遁, 楚 师驰之。” 杜预 注:“曳柴起尘,诈为众走。” 唐 刘禹锡 《望赋》:“审曳柴之虚警,破来鏑之先声。”《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即传檄 河 北,言王师二十万入 土门 ,遣 郭仲邕 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生活条件和贫困问题,进一步理解曳柴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工作不顺利,家里经常曳柴过日子。2. 初中生:这个地区的贫困人口很多,很多人都在曳柴。3. 高中生:他家境贫寒,但他通过努力学习,成功摆脱了曳柴的命运。4. 大学生:曳柴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贫困的样子。
- 故事起源
- 曳柴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贫困普遍存在。为了取暖和做饭,人们需要柴火,但往往由于贫困无法购买到足够的柴火,只能用手拉着柴火回家。这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贫困的生活状态,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曳柴。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曳柴”与贫困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手拉着柴火回家的场景,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 曳柴是一个形容词,用于形容贫困、穷困潦倒的样子。曳,指用手拉着;柴,指柴火。这个成语的形象来源于农村的贫困生活,人们用手拉着柴火回家,体现了贫困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