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某种危险或敌意潜伏在某个场所、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之中。可以用于形容某人暗中对他人进行算计或陷害,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地方或某个局势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 例句
- 1. 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是你要小心,他可能对你有伏弩。2. 这个地方看似平静,但是却潜藏着许多伏弩。3. 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伏弩,你要小心应对。
- 基本含义
- 指隐藏着凶险的危机或敌意。
- 基本解释
(1).埋伏弓箭手。《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后汉书·袁绍传》:“ 操 出行围, 配 伏弩射之,几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孟良 ﹞由 大猛养 进 猛遮 ,土弁 刀召鈐 伏弩截杀。”
(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製有其机也。”
(3).泛指暗箭。《明史·叶旺传》:“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武器和战争文化,以及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暗箭伤人”、“暗藏杀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似友好,但是我觉得他对我有伏弩。2. 初中生:这个地方看起来很安全,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伏弩。3. 高中生:政治斗争中,常常有人暗藏伏弩,以图陷害对手。
- 故事起源
- 伏弩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一》中。当时,齐国的大臣鲍叔牙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向齐桓公建议在国境线上设置伏弩。伏弩成为了齐国防线上的一道重要防御工事。后来,人们将伏弩用来形容隐藏在背后的危险或敌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伏弩的射击和隐藏的特性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在一片平静的场景中,突然有一支箭向你射来,但你事先并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伏弩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主语 + 伏弩
- 详细解释
- 伏弩原指射击用的弩弓,引申为隐藏起来的陷阱或暗箭。成语“伏弩”常用来形容隐藏在背后的危险或敌意,暗藏的威胁或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