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勤勉地服事。昭,通“ 劭 ”。《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高亨 注:“昭,借为劭。《説文》:‘劭,勉也。’此句言 文王 勤勉侍奉上帝。”一说,光明正大地服事。 揆郑 《哀政闻社员》:“﹝ 马良 ﹞昭事上帝,旁通科学。”
(2).指祭祀。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昭事是肃,俎实非馨。”《旧唐书·肃宗纪》:“今两京无虞,三灵通庆,可以昭事。” 明 李贽 《鬼神论》:“小人之无忌惮,皆由於不敬鬼神,是以不能务民义以致昭事之勤。”
- 基本含义
- 昭示真相,揭露事实。
- 详细解释
- 昭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昭”意为“显露”、“表明”,“事”指“事实”、“真相”。昭事的含义是揭示真相,公开事实,使人们了解真实情况。
- 使用场景
- 昭事常用于描述揭露事实、公开真相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新闻报道、法庭审判、社会公正等场景中,表达揭露真相、还原事实的意义。
- 故事起源
- 昭事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他下令焚书坑儒,以控制知识和思想。然而,有一些人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他们故意将书籍藏在墙壁、地下等地方,以保护文化传统。其中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学者,就将书籍藏在墙壁中。后来,墙壁倒塌,董仲舒的书籍被发现,真相也随之揭露。从此,人们用“昭事”来形容揭示真相、公开事实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昭事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昭”为动词,表示揭示、显露;“事”为宾语,表示真相、事实。
- 例句
- 1. 他勇敢地昭事,揭露了那个丑陋的阴谋。2. 此次报道昭事,让公众对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昭事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手持大旗,旗上写着“真相”两个字,向众人昭示事实真相的场景。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昭然若揭”、“昭彰”等来扩展对昭事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昭事,不要隐瞒作弊的事实。2. 初中生:这个新闻昭事,揭露了那个贪官的腐败行为。3. 高中生:历史课上,老师用多种资料昭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4. 大学生:社会需要更多的媒体昭事,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