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虯曲”。盘屈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戒坛》:“ 辽 金 时所植松今尚在,围抱可四、五人,高不三丈,荫布一庭,枝干径二尺;虬曲离奇,可坐可卧。” 清 刘大櫆 《浮山记》:“臺前有老松,枝干虯曲,盖千岁物云。”
- 基本含义
- 形容曲折、弯曲的样子。
- 详细解释
- 虬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事物或线条弯曲、曲折的样子。它常常用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蛇等具有弯曲形态的事物。虬曲也可以用来比喻言辞、思路或行为曲折、难以捉摸。
- 使用场景
- 虬曲常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或人的言行举止。在写作中,可以用来形容山峦起伏、河流蜿蜒、道路蜿蜒曲折等。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辞拐弯抹角、思路曲折、行为难以捉摸。
- 故事起源
- 虬曲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丘中有麻》:“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虬曲淇澳,言采其葛。”其中“虬曲”用来形容草木的蔓延生长,后来也用来形容事物的曲折、弯曲。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山脉虬曲,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行。2. 他的言辞虬曲,让人难以理解他的真实意图。3. 这条小路虬曲曲折,让人迷失方向。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虬曲”与蛇的形态联系起来,想象一条虬曲的蛇在山脉间蜿蜒游动,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虬曲相关的成语,如“曲径通幽”、“曲终人散”等,以扩大对虬曲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山路虬曲,我们要小心走。2. 初中生:他的思维虬曲,总是跳跃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高中生:这个人说话总是虬曲曲折,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4. 大学生:这部小说的情节虬曲曲折,让人读后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