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或物。可以用来赞美那些能够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等。
- 例句
- 1. 在这次危机中,他成为了我们的机中锦字,解决了一个个难题。2. 这台机器是我们生产线上的机中锦字,没有它我们无法正常运行。
- 基本含义
- 指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或物。
- 基本解释
指 晋 窦滔 妻 苏蕙 所作织锦回文《璇玑图》。 滔 仕 苻坚 为 秦州 刺史,获罪远徙流沙, 蕙 作回文七言诗织于锦上以寄 滔 ,辞甚凄楚。 唐 皇甫冉 《春思》诗:“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宋 周邦彦 《氐州第一》词:“坐上琴心,机中锦字,觉最縈怀抱。”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班超有关的历史故事,了解他在东汉末年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机中锦字,她总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 初中生:这本参考书是我学习的机中锦字,没有它我就无法理解这个知识点。3. 高中生:在这次比赛中,队长发挥了机中锦字的作用,带领我们赢得了胜利。4. 大学生:这台电脑是我学习的机中锦字,没有它我无法完成作业。5. 成年人:他是公司里的机中锦字,每次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故事起源
- 该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奉命征讨匈奴,但因为行军途中草木稀少,难以驻扎,情况非常危急。班超在一位军师的建议下,利用当地的竹子编织成字幕,写上“我军粮草尽绝,危在旦夕”,然后将其挂在高处,引起了匈奴的注意。匈奴见字幕后,以为班超军队已经陷入困境,于是放弃了进攻。班超趁机转移军队,最终成功脱离险境。这个故事就是“机中锦字”的由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机中锦字”理解为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或物,就像是一张锦绣的字句一样。可以通过画一幅锦绣的字句的图画,或者将成语与班超故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定语
- 详细解释
- 机中锦字是由“机”、“中”、“锦”、“字”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机”指机会、时机;“中”指在其中、在当中;“锦”指锦绣、美好;“字”指字句、语言。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或物,就像锦绣的字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