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情景记忆
- 想象一个人没有正当职业,无法谋生,成为了一个胥徒。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胥徒来形容那些无能或无用的人。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贬义,表示对某人的不满或不赞同。
- 例句
- 1. 这个公司雇了一群胥徒,导致业绩一落千丈。2. 他一直是个胥徒,从来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正当职业、无法谋生的人,也可指无能或无用的人。
- 基本解释
本为民服徭役者。后泛指官府衙役。语本《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郑玄 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胥,读如如諝,谓其有才知,为什长。” 南朝 梁 何逊 《早朝车子听望》诗:“胥徒纷络绎,騶御或西东。” 唐 元稹 《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是以选贤与能之柄,或碍於胥徒;冠婚丧祭之仪,不行於卿士。” 宋 王禹偁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诗:“胥徒费簿领,使客烦送迎。” 清 曹寅 《句容馆驿》诗:“胥徒復传舍,窣堵尚斜阳。” 章炳麟 《革命道德论》:“幕客者,其才望驾胥徒而上之。”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胥徒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物形象相关的成语,如“庸人自扰”、“无能为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从小就是个胥徒,什么都不会做。2. 初中生:那个学生学习不努力,成了个胥徒。3. 高中生:他一直是个胥徒,没有什么特长。4. 大学生:有些同学只顾玩乐,成了大学里的胥徒。5. 成年人:他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只能算是个胥徒。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散文集,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左传·僖公十二年》中的胥徒一词最早出现在描述齐国的故事中。据传,当时齐国的国君尝试提拔一个无能的官员,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混乱。因此,胥徒这个词开始用来形容无能或无用的人。
-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胥徒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分解记忆:将成语胥徒分解为两个字,胥和徒。胥可以联想为“无”,徒可以联想为“能力”。这样,胥徒就可以理解为“无能力”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胥徒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胥徒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二年》中,原指没有正当职业、无法谋生的人。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无能或无用的人。胥徒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