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含义
- 指慷慨赠与贫困人民,施舍救济。
- 详细解释
- 成语“檀施”源自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的故事。故事中,佛陀化身为象王,为了救济贫困的人民,将自己身上的肉施舍给饥饿的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慷慨赠与贫困人民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慷慨解囊、施舍救济的行为。可以用来赞美慈善家、慷慨的捐助者等。
- 故事起源
- 成语“檀施”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讲述了佛陀化身为象王的故事。该故事强调了慈悲与施舍的重要性。
- 词语结构
- 檀施为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经常进行慈善捐助,被誉为檀施之人。2. 这位慷慨的慈善家以檀施之名,救助了许多贫困家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檀施”与慷慨施舍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自己化身为一只大象,慷慨地将自己的肉施舍给饥饿的人,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中关于慈悲和施舍的教义,了解更多相关的佛教故事和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每天都把零花钱捐给了慈善机构,真是个檀施之人。2. 初中生:在这个物质社会,能够慷慨解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学习檀施的精神。3. 高中生:这位慈善家以檀施之名,捐助了无数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