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礼遇常用于形容人们在社交、工作或商务场合中对待客人、上级、长辈等的态度。它强调了人们应该以礼貌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理念。
- 例句
- 1. 在外地出差时,我们应该给予客户礼遇和关怀。2. 在家庭聚会上,我们要礼遇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3. 作为一个领导,你应该给下属员工以礼遇和激励。
- 反义词
冷遇
- 基本含义
- 礼貌地接待和对待别人。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尊敬有礼的待遇。
[构成]
偏正式:礼〔遇
[例句]
受到礼遇。(作宾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礼仪相关的成语,如“礼尚往来”、“礼让三分”等,以丰富对礼仪和人际交往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里要礼遇老师和同学,不说脏话,不打架。2. 初中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给予每位同学礼遇和尊重,听取他们的意见。3. 高中生:在社交场合中,我会礼遇他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有一则故事。昭公召见了一个叫做子胥的智囊,子胥到达时,昭公主动下车迎接,并且礼貌地向他鞠躬问候。这种礼遇让子胥感到非常受宠若惊,他说:“君臣之礼,臣子不敢当。”这个故事表达了礼遇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 英文翻译
1.courteous reception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礼遇”拆分为“礼”和“遇”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礼”表示礼貌,可以与“礼仪”相联想;“遇”表示遇见,可以与“待遇”相联想。通过与相关词语的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礼遇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礼”表示礼貌和尊重,“遇”表示遇见和对待。两个字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成语。
- 详细解释
◎ 礼遇 lǐyù
[courteous reception; treat with courtesy] 以礼相待
受到礼遇
以礼相待。《后汉书·礼仪志上》:“明日皆诣闕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三国志·吴志·薛莹传》:“礼遇兼加,惟渥惟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綺 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戚同文 ﹞好为诗,有《孟诸集》, 杨侍读 徽之 守 南都 ,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和不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