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考核过失。《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且臺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於此。”
- 基本含义
- 校验真伪,辨别是非。
- 详细解释
- 校否是指校验事物的真实性,辨别是非的意思。它常用于指责或批评他人对某事的判断或观点是否正确、合理。
- 使用场景
- 校否常用于辩论、讨论或批评的场合,用来表示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质疑或辩驳。例如,在辩论比赛中,学生可以使用校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 故事起源
- 校否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场。在古代,官员们经常需要校对文件或判断某个观点的真实性。如果一个官员能够正确地校对文件或辨别是非,那么他就被认为是一个能力强、有远见的官员。
- 词语结构
- 校否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校”是动词,表示校正、校验;“否”是副词,表示是否、对错。
- 例句
- 1. 他对我的观点提出了校否,使我重新思考。2. 在辩论中,他运用了校否的方法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校否”这个成语与“校验真伪,辨别是非”这个含义联系起来,通过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校否相关的成语,如“校勘”、“校订”等,可以帮助扩展对该主题的学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校否了我的作业,发现了我的错误。2. 初中生:我们在班会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彼此校否对方的观点。3. 高中生:在写论文时,我们要对引用的资料进行校否,以确保准确性。4. 大学生:在学术界,学者们常常进行严格的校否和辩论,以推动学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