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中和之道。《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成玄英 疏:“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章炳麟 《论式》:“﹝ 魏 晋 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
(2).谓处事和洽而得当。《礼记·昏义》:“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马睎孟 曰:“和则有理,理则有义。”《南史·刘孺传》:“﹝ 孺 ﹞出为 晋陵 太守,在郡和理,为吏人所称。”
- 基本含义
- 和谐而理性地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 详细解释
- 和理是由“和”和“理”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和”表示和谐、融洽,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相处;“理”表示理性、合理,指以理性思维和合理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和理的含义是指以和谐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 使用场景
- 和理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团队合作或社会问题解决方面。可以用来表达解决争端时的和谐共识、合作交流以及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 故事起源
- 和理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君子之和,和人也;小人之和,和地也。”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以和谐的态度去和人相处,而小人则以和谐的态度去和环境相处。后来,和理成为了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成语,用来描述解决问题时的和谐和理性。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和”和“理”两个词组成。
- 例句
- 1. 在团队中,我们应该以和理的态度解决分歧。2. 只有通过和理的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和理”联想为“和谐的理性”。可以用一个和谐的图案和一个智慧的人物形象来代表这个成语,这样能够更容易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和理哲学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和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用和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要打架。2. 初中生:只有通过和理的沟通,我们才能解决这个矛盾。3. 高中生:在班级中,我们要以和理的态度来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和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