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边疆地区贫瘠荒凉、人迹罕至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地方的冷清、萧条。
- 例句
- 1. 这个边疆小镇位于萧关之地,人烟稀少,凄凉景象让人心生寂寞。2. 这座城市曾经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变得萧关一片,没有了往日的繁荣。
- 基本含义
- 形容边疆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基本解释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以加深对“萧关”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住在山里,离城市很远,每次去买东西都要经过一片萧关。2. 初中生:这个偏远的村庄人口稀少,真是个萧关之地。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经济一蹶不振,已经变成了一座萧关。
- 故事起源
- 萧关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那里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很难生存。因此,人们用“萧关”来形容这种荒凉的景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萧关”与边疆地区的荒凉景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荒凉的关口,人烟稀少,这样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萧关,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关口,因为地处偏远、荒凉,往往人烟稀少,景象凄凉,因此成为了形容边疆地区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