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鸿都门学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广博、知识面广泛,可以用于表扬那些有着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的人。在学术界、教育领域或者对于学习有追求的人来说,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对各个领域的学习兴趣广泛,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
- 例句
- 1. 他的鸿都门学让人佩服不已。2. 这位教授是真正的鸿都门学,对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 基本含义
- 形容学问渊博、博学多才。
- 基本解释
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公元178年)设在 洛阳 鸿都门 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后汉书·灵帝纪》:“始置 鸿都门 学生。” 李贤 注:“ 鸿都 ,门名也,於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牘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后汉书·蔡邕传》:“ 光和 元年,遂置 鸿都门 学,画 孔子 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清 厉鹗 《<石经考异>序》:“自 洛 入 鄴 ,自 汴 入 燕 ,之分其地,駮 鸿都门 学非太学, 魏 石经非 邯郸淳 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一七八年, 汉灵帝 立 鸿都门 学。这个皇帝亲自创办的太学里,讲究辞赋、小说、绘画、书法,意在用文学艺术来对抗太学的腐朽经学。”亦省称“ 鸿都学 ”。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又创立 鸿都学 ,以集奇艺。” 清 陈培脉 《陈留吊蔡中郎二十四韵》:“淹贯 鸿都 学,辉皇清庙珍。”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于鸿都门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历史。可以阅读有关古代学者的著作,了解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贡献。同时,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成为一个鸿都门学的科学家,研究各种有趣的实验。2. 初中生:他的鸿都门学让我非常佩服,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科学,他都很擅长。3. 高中生: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鸿都门学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将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争取成为一个鸿都门学的学者,为学术界做出一定的贡献。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陆游的《鸿都新学记》。陆游在文章中写到:“鸿都新学者,鸿者广也,都者众也。广大之学,众望所归。”意思是鸿都的新学是指学问广博,受到众人的欢迎和推崇。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鸿都门学”,成为表达学问广博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鸿都门学”拆分为“鸿都”和“门学”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鸿都”可以联想到宏伟的宫殿,表示广大;而“门学”可以联想到学问的门类,表示学问。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广泛的学问。
- 词语结构
- 鸿都门学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名词和动词组成。其中,“鸿都”是形容词,表示广大;“门学”是名词,表示学问。
- 详细解释
- 鸿都门学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鸿都”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宫殿,意味着高大宏伟;“门”表示学问的门类。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广博、博学多才,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