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唐 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新唐书·儒学传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
(2). 宋 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宋史·职官志五》:“ 熙寧 初,詔用经术取士,广阔黌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参见“ 三舍法 ”。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翻译名义集·示三学法》:“今谓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三学是为涅槃法。”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学习的三个方面,即学业、修身和做人的道理。
- 详细解释
- 三学是由“学”字构成的成语,它包含了人们学习的三个方面。其中,“学业”指的是学习知识,追求学术成就;“修身”指的是修养品德,追求道德修养;“做人的道理”指的是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方法。
- 使用场景
- 三学一词常用于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景,强调学生应当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追求学业上的进步,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 故事起源
- 三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篇中。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学生应当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追求学业上的进步,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 词语结构
- 三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三”和“学”。
- 例句
- 1. 学生们应当重视三学,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和培养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智慧。2. 教师们应当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三学能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学的含义与每个字的发音相联系,例如,“三”可以与“三个方面”联想,而“学”可以与“学习”相联系。通过这种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三学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除了三学,还有许多与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学富五车”、“学无止境”等。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三学水平。2. 初中生:三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注重学业、修身和为人处世的道理。3. 高中生:大学录取竞争激烈,我们要全面发展自己,提高三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