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吟诵。昌,通“ 唱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 赵 知 忠定 不事修饰,故易敝巾、垢衫、败屣以见,且能昌诵 忠定 大廷对策。”
- 基本含义
- 指朗读或诵读声音洪亮、清脆悦耳。
- 详细解释
- 昌诵是由“昌”和“诵”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昌指兴旺、繁荣,诵指朗读、诵读。昌诵意味着朗读声音洪亮、清脆悦耳,形容读书声音庄重、动听。
- 使用场景
- 昌诵多用于形容读书声音悦耳动听,可以用于赞美朗读者的读书技艺。也可以用来形容声音洪亮的演讲或朗诵。
- 故事起源
- 昌诵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子罕》。孔子的学生子罕向孔子请教如何修养自己的声音,孔子告诉他:“昌也,诵也,‘昌诵’。”意思是要修养自己的声音,要朗读声音洪亮、清脆悦耳。
- 词语结构
- 昌诵是一个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他昌诵的声音让人陶醉其中。2. 演讲者的昌诵声音吸引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昌诵的发音与“唱歌”的发音类似,通过联想来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论语》中的其他有关故事和哲理,以及其他与读书、朗读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昌诵的声音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课文。2. 初中生:他昌诵的声音很有磁性,每次听他读书都很享受。3. 高中生:为了提高朗读水平,我每天都会昌诵一些经典诗词。4. 大学生:他的演讲昌诵动听,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