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函使一般用来形容通过书信传递消息或交流意见的情况。可以用在描述外交活动、政府间的沟通、机构间的合作等场景中。
- 例句
- 1. 外交部派出函使前往邻国,传递友好的意愿。2. 这封函使表达了国家对合作的重视和期望。
- 基本含义
- 通过信函传递消息,指代外交使节或官员用信件传达国家或组织的意见、请求、命令等。
- 基本解释
◎ 函使 hánshǐ
[mailman;postman] 传递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邮差的前身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外交活动和传统文化,以及其他与外交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了一封信给我的笔友,他是我的函使。2. 初中生:外交部派出函使前往邻国,传递友好的意愿。3. 高中生:历史课上学到,古代国家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函使来传递消息。4. 大学生:国际关系课上学到,外交使节常常通过函使来交流意见和传递命令。
- 故事起源
- 函使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在古代,国家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使者传递信息,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信函来传递消息。函使这个成语就是从这种古代的外交活动中衍生而来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函使联想成“函送使者”,表示通过信函传递消息的使者。可以通过画一张信封和一个人物代表使者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函使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函”和“使”。
- 详细解释
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驛过 建兴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高欢 ﹞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 胡三省 注:“凡书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诣 京师 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 高欢 家贫,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娄氏 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 因此有马,得充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