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慢辞常用于形容说话时的态度和语气。通常用于褒义,表示说话者有礼貌、沉稳、自信而且思维清晰。
- 例句
- 1. 他以慢辞的口吻向老师请教问题。2. 会议上,他用慢辞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慢条斯理,不急不躁的说话方式。
- 基本解释
亦作“ 慢词 ”。不恭敬的言词。《新唐书·浑瑊传》:“﹝ 朱泚 ﹞方据 乾陵 下瞰城,翠翟红袍,左右宦人趋走,宴赐拜舞,又纵慢辞戏斥天子,以为胜在景刻。”《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初征讨之议发自 夏言 ,帝既责 綰 ,因发怒曰:‘ 安南 事本一人倡,众皆随之,乃訕上听 言 计,共作慢词。’”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言辞、说话方式有关的成语,如“辞章”、“辞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以慢辞的方式向别人请教问题。2. 初中生:演讲比赛中,他用慢辞的语气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3. 高中生:在面试时,要用慢辞表达自己的想法,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4. 大学生:在演讲比赛中,他以慢辞的口吻向评委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 故事起源
- 慢辞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故事中,梁惠王问孟子:“吾欲养老,吾子将为我说之乎?”孟子回答说:“请以慢辞。”这个故事表明了孟子在回答问题时,态度端正,语言平缓,不急不躁,表现出一种沉稳和自信的态度。
- 记忆技巧
- 将“慢辞”与“慢条斯理,不急不躁的说话方式”联系起来,可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说话时态度端正,语言平缓,不急不躁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Subject + 慢辞
- 详细解释
- 慢辞是由“慢”和“辞”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慢指慢条斯理,辞指言辞。慢辞形容说话时态度端正,语言平缓,不急不躁,表现出一种沉稳和自信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