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有利于反动统治阶级的礼节和道德。
[构成]
偏正式:礼(教
[例句]
屈服于旧礼教。(作宾语)
- 英文翻译
1.feudal code of ethics; feudal ethical code; feudal ethics and rites
- 详细解释
◎ 礼教 lǐjiào
[the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 礼仪教化
礼仪教化。《孔子家语·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都人士女,服习礼教。”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 江 表虽远,密邇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餘载矣。”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
- 基本含义
- 礼教指的是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它强调个人应该恪守礼仪,遵守道德准则,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
- 使用场景
- 礼教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是否注重尊重和礼仪。它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用来强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 故事起源
- 礼教的概念源自儒家学说,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该以礼仪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礼教也受到了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道教和佛教。
- 词语结构
- 礼教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礼”表示礼仪,表示尊重和礼貌;“教”表示道德规范,表示教导和规范。
- 例句
- 1. 他的行为举止一直符合礼教的要求。2. 社会需要弘扬礼教,以此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礼”和“教”两个字分开记忆。将“礼”与礼仪、尊重和礼貌联系在一起,将“教”与道德规范、教导和规范联系在一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更多关于礼教的背景和相关的道德准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守礼教,尊重老师和长辈。2. 初中生: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礼教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 高中生:礼教是社会的基石,我们应该注重社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