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谢池草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不忘记对方的恩德。在感恩节、生日、节日等场合,可以使用该成语表达对亲友、恩师或长辈的感激之情。
- 例句
- 1. 他对那位帮助过他的老师始终怀有谢池草之心。2. 孩子们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他们的谢池草之情。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对昔日的恩人或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不忘过去的恩德。
- 基本解释
《南史·谢惠连传》:“族兄 灵运 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 惠连 輒得佳语’。尝於 永嘉 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 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后遂以“谢池草”为怀念弟弟之典。 明 何景明 《除夕和以道怀弟之作》:“相怜 谢 池草,明日又春华。”亦省作“ 谢草 ”。 清 张廷潞 《送魏定野归柏乡》诗:“ 莱 衣爱日春方永, 谢 草关情梦未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感恩图报”、“报恩雪德”等,来进一步了解感恩的文化和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妈妈的照顾心存谢池草之情。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怀有谢池草之心。3. 高中生:我对父母一直怀有谢池草之情,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无微不至。4. 大学生:感谢老师们多年来的教育,我将永远怀有谢池草之心。5. 成年人:我对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心存谢池草之情,他们的帮助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季札在外游学时,遭遇强盗袭击,被一个叫谢草的人救了。后来,季札成为鲁国的国君,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谢草救命之恩,于是他派人到池塘中种下水草,以表达自己对谢草的感激之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谢池草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池塘旁边,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水草,然后想象自己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不忘记对方的恩德。
- 词语结构
- 谢池草的结构是“谢”+“池”+“草”。
- 详细解释
- 谢池草,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谢,感谢;池,水塘;草,水草。成语意为感激之情如同池塘中的水草一样,永不忘记。形容人们对昔日的恩人或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不忘过去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