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戒慎谋虑。 唐 张说 《对词摽文苑科策》:“犹或惕虑推沟,劳谦驭朽。” 唐 孟郊 《石淙》诗:“愜怀虽已多,惕虑未能整。”
(2).忧虑。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既被责,惭颜惕虑。”
- 基本含义
- 警惕和忧虑。
- 详细解释
- 惕虑是指对某种事物持警惕和忧虑的态度,表达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的担心和警觉。
- 使用场景
- 惕虑常用于描述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保持警惕的心态,常见于文学作品、口语和书面语中。
- 故事起源
- 惕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原句为:“吾惕虑于楚。”指的是楚国对晋国的威胁,表达了忧虑和警惕的情绪。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保持警惕的心态。
- 词语结构
- 惕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一直惕虑不安,担心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2. 面对未知的风险,我们应该保持惕虑的心态,不轻易掉以轻心。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惕虑”与“提醒”联想起来,想象自己被某个事物提醒着要保持警惕和忧虑的心态,从而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惕虑”相关的成语,如“惴惴不安”、“戒惕”等,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个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对考试成绩惕虑,担心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初中生:面对未来的选择,我感到惕虑和迷茫。高中生: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我们不能只凭想象,还要保持理性的惕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惕虑的心态,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