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崇墉常用于形容军事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也可用于比喻其他事物的坚固稳固。例如,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不移,像崇墉一样难以动摇;也可以形容一个组织的体系稳固,像崇墉一样不可动摇。
- 例句
- 1. 这座城市修建了一座崇墉,成为了周边地区的防御重要工事。2. 他的意志坚定如崇墉,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 基本含义
- 指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或城垣。
- 基本解释
高墙;高城。《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闕巖巖而双立。” 张载 注:“墉,墙也。”《文选·左思<魏都赋>》:“於是崇墉濬洫,婴堞带涘。” 张载 注:“墉,城也。” 唐 杜甫 《剑门》诗:“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昏 岱岳 ,撼 东蒙 ,倾上郡,破崇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和防御工事的历史,以及其他形容坚固稳固的成语,如“铜墙铁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座房子的墙很崇墉,不会被风吹倒。2. 初中生:他的决心像崇墉一样坚定,不会被困难击垮。3. 高中生:这个组织的体系崇墉一样稳固,不容易被破坏。4. 大学生:他的思想像崇墉一样坚固,不受外界干扰。5. 成年人:这个国家的国防体系崇墉一样牢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 故事起源
- 崇墉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时期。据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君楚昭王修建了一座高大坚固的城墙,以保卫国家免受外敌侵略。这座城墙修建得非常坚固,被称为“崇墉”。楚昭王的崇墉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使得楚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因此,崇墉成为了形容城防坚固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崇墉”与城墙和城垣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一个高大坚固的城墙,代表着坚固稳固的意志或事物。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动词“崇”和名词“墉”组成。
- 详细解释
- 崇墉是由“崇”和“墉”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崇指高大,墉指城墙或城垣。崇墉原指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或城垣,形容城防坚固,不易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