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黩武。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臣闻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可黷兵。” 唐 沉佺期 《昆明池侍宴应制》诗:“黷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 楚王 黷兵远出,久而不返,内虚外怨,此灭亡之日也。”
- 基本含义
- 指不听指挥,独自行动,不服从统一指挥的士兵。
- 详细解释
- 黩兵原指战斗中不听指挥,独自行动的士兵,后来泛指不服从统一指挥,自行其是的人或事物。形容个人行为不合群,不服从组织安排,自作主张。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行动不合群,不听从指挥,不服从组织安排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作主张、不顾大局的人。
- 故事起源
- 成语“黩兵”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黩兵之事,予不知也。”这句话出自《左传》中的一篇记载,描述了战士不听从指挥,独自行动的情况。
- 词语结构
- 黩兵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黩”和“兵”。
- 例句
- 1. 他是个黩兵,总是不按照团队的计划行动。2. 这个项目的失败就是因为有太多黩兵,不听从组织的统一安排。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黩兵”与不听从指挥、自行其是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关联。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黩兵相关的成语,如“孤行己见”、“自作主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黩兵,不听老师的话,总是自己做决定。2. 初中生:班级合作活动,他总是黩兵,不愿意合作,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3. 高中生:他在比赛中表现得像个黩兵,不听教练的指挥,自作主张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