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国库。 宋 叶适 《终论一》:“陛下会计二年所罢之费为六千万緡,尽斥内帑封桩以补助之。”《红楼梦》第四回:“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2).泛指内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应制》:“今上大婚以后,留意文史篇什。遇元旦、端阳、冬至,必命词臣进对联及诗词之属,间出内帑所藏书画,令之题咏。”
(3).指国库里的钱财。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内帑皆三朝恭俭之积,陛下幸图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洮 告归后,復入都,卒於旅舍,朝廷特给内帑賻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朕久闻 神祖 幼时, 孝定太后 运出内帑不少。”
- 基本含义
- 指内部腐败、贪污的现象。
- 详细解释
- 内帑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内部腐败、贪污的现象。它通常用于指责政府、组织或团体内部存在的贪污行为,暗示了权力滥用和道德败坏的问题。
- 使用场景
- 内帑这个成语常用于新闻报道、社会评论和政治讨论中。它可以用来描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企业或组织内部的贪污问题。
- 故事起源
- 内帑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国语补》中,他在书中写道:“内帑者,内官之贪也。”这句话意思是指内官的贪污行为。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成语,用来形容内部腐败和贪污的现象。
- 词语结构
- 内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内”和“帑”。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内帑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 某公司高层因为内帑问题被查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内帑的发音“nèi nà”与“内部腐败”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内帑相关的成语,例如“内外不一”、“内外夹攻”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内帑及相关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说政府里有些人做了坏事,他们是内帑。2. 初中生:我们应该加强监督,防止内帑问题的发生。3. 高中生:内帑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