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社会底层、贫困人群或者流亡者的境遇。也可以用来批评社会不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象。
- 例句
- 1. 这个城市的角落里,总是有一些流殍在流浪。2. 在那个贫困的地区,流殍的数量越来越多。
- 基本含义
- 指流浪乞讨的人或者流亡逃难的人。
- 基本解释
(1).灾民流亡而饿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穀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 宋 苏轼 《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
(2).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 苏州 豪士 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明道 中, 江 淮 荐饥,乃命 王随 为安抚使。 随 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贫困现象,以及现代社会中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看到了一位流殍在街头乞讨。初中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底层的流殍,帮助他们改变命运。高中生:流殍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5世纪,齐国的一位宰相公孙衍提出了一个平准政策,以减轻贫困人民的负担。他说:“如今天下之人,流离失所者,不可胜数。吾闻之,流者为殍,流者为殍。”意思是说,如今社会上流浪乞讨的人太多了,他们就像饿死的尸体一样,数量多得难以计数。这就是“流殍”一词的故事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流浪者的尸体”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流浪者代表流浪乞讨的人,尸体代表他们的悲惨命运。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名词“流”和“殍”组成。
- 详细解释
- 流殍一词由“流”和“殍”两个字组成。“流”指流浪、流亡,表示人们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状态;“殍”指饿死的尸体,表示这些人因为贫困或者逃亡而死亡。因此,“流殍”形容那些四处流浪、生活无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