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丁徭 dīngyáo
[corvée] 丁役
- 详细解释
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劳役。《宋史·刑法志二》:“﹝ 郑从易 ﹞尝纳官赎父配隶罪,请同举人法,得免丁徭。”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地丁原始》:“其 孟县 等二十州县,丁徭地粮分额徵收。”
- 基本含义
- 指平民百姓的义务劳动。
- 使用场景
- 丁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普通百姓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它也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不肯为国家和社会付出努力的人。
- 故事起源
- 丁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在古代,丁指的是平民百姓,徭指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平民百姓的义务劳动要求。古代社会中,平民百姓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一定的农田开垦、兵役服役等义务劳动。这样的劳动要求被称为丁徭。
- 词语结构
- 丁徭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式为“丁徭”。
- 例句
- 1. 他勤奋工作,不怕丁徭。2. 平民百姓的丁徭是国家繁荣的基石。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丁徭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勤奋工作的平民百姓,背负着沉重的丁字形徭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农田开垦和兵役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丁徭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丁徭。2. 初中生:平民百姓的丁徭是国家繁荣的基石。3. 高中生:我们应该肩负起丁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4. 大学生:大家都应该有丁徭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