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焚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某种极端的、具有毁灭性的行为或决策。比如,可以用于形容某个企业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导致自己的业务遭受重大损失,或者用于形容某个政府采取了过激的手段导致社会动荡。
- 例句
- 1. 这个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采取了焚林的策略,结果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 政府采取了过激的手段导致社会动荡,这种焚林的做法只会加剧矛盾。
- 基本含义
- 焚林是一个描写破坏性极大的行为的成语,指的是烧毁整片森林,引申为毁灭性的行动或决策。
- 基本解释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 阮 ,亦牓道以求 孙 ,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唐 韦蟾 《上元》诗之三:“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焚林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焚舟破釜”、“烧鹅毛”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不要像焚林一样破坏大自然。2. 初中生:政府的过激手段导致了社会的焚林,我们应该呼吁和平解决问题。3. 高中生:这个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采取了焚林的策略,结果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4. 大学生:他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的焚林,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 故事起源
- 焚林一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战争。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将领项羽在攻打秦国时,为了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决定焚烧秦国的大片森林。他下令烧毁了秦国境内的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个战略被称为“焚林而留敌”。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焚林这个成语。想象一片茂密的森林被熊熊烈火烧毁,形成一片焦土,这样的场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词语结构
- 焚林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详细解释
- 焚林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在古代战争中,焚烧敌方林木可以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和资源。因此,焚林成为了一个形容极具破坏性的行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