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大辟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通常用于法律、历史或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讨论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死刑”这个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 例句
- 1. 他因犯下重罪,最终被判处大辟。2. 这个国家已经废除了大辟,改为了无期徒刑。
- 基本含义
- 指死刑,也指被判处死刑。
- 基本解释
◎ 大辟 dàpì
[capital punishment;sentence of death;crime punishable by death] 古代五刑之一,死刑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或者刑罚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大辟在古代社会的具体应用和相关法律条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去监狱,那里可能会有大辟。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古代的大辟刑罚。3. 高中生:在法律课上,我们讨论了大辟的废除和替代刑罚的问题。4. 大学生:在犯罪学研究中,大辟被视为一种极端的刑罚。
- 故事起源
- 大辟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法律制度中,它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大辟被视为一种严厉的刑罚,用以对付严重的罪行。由于其严重性,大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以形容重罪的刑罚。
- 英文翻译
1.[旧] (死刑) capital punishment (in feudal times); decapitation
- 记忆技巧
- 你可以将大辟这个成语与死刑联系起来,因为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死刑。你可以尝试使用与死刑相关的形象或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比如想象一个巨大的刀斩断了某人的生命。
- 词语结构
- 大辟是由形容词“大”和动词“辟”组成的,其中“大”表示程度或者数量的增加,“辟”表示开辟、斩断的意思。
- 详细解释
古五刑之一,谓死刑。《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鍰。” 孔 传:“死刑也。” 孔颖达 疏:“《释詁》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汉书·礼乐志》:“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絶,繇不习五常之道也。”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 夏 禹 之时,大辟二百, 周公 之时,大辟五百,岂可谓 周 治而 禹 乱耶?”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三)》:“就在那‘三·五’事件之后,国内又流布过这样的谣传,以为我被 日本 政府递解回国,已经遭了大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