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刮楹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公共场合直接批评或挞伐某人或某事的行为。可以用于形容在会议、演讲、辩论等场合中,以直接而尖锐的言辞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批评。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刮楹,直接批评了领导的错误决策。2. 这位演讲者勇敢地刮楹,指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在楹柱上刻写文字,比喻在公开场合批评挞伐。
- 基本解释
刮削摩擦过的柱子。《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復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郑玄 注:“刮,刮摩也。” 孔颖达 疏:“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字刻写方式,如楹联、碑文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批评、挞伐相关的成语,如“指桑骂槐”、“直言不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刮楹,直接指出错误答案。2. 初中生:我们班长在班会上刮楹,批评了同学们的懒散态度。3. 高中生:学生会主席在校园广播里刮楹,呼吁同学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4. 大学生: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刮楹,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刮楹”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根据《史记·平津侯列传》的记载,刮楹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个叫平津侯的人,他非常忠诚,善于直言进谏。一次,平津侯到楚国国都郢城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他对国君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国君并不接受。平津侯非常愤慨,于是在国都的楹柱上刻下了自己的建议。这个行为引起了国君的注意,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接受平津侯的建议。从此以后,刮楹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刮楹”这个成语与在公共场合直接批评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楹柱旁边,用刀子刻下自己的批评意见,以此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刮”和“楹”两个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刮楹是指古代刻写文字的方法之一,人们将文字刻在楹柱上,以便公众阅读。刮楹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公共场合,用以批评或挞伐某人或某事。因此,刮楹成语引申为在公开场合直接表达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