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恭默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语表达上谨慎、沉默寡言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与上级交流时,言行慎重,不轻易发表意见。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争议或困难时,选择保持沉默,不与他人争辩。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一直保持恭默,没有发表太多意见。2. 面对批评,他选择了恭默,没有与他人争辩。3. 她是一个恭默的人,不善于言辞,但做事非常谨慎。
- 基本含义
- 恭敬而沉默,形容人言语谨慎,不轻易发表意见。
- 基本解释
庄敬而沉静寡言。《书·说命上》:“恭默思道。” 夏僎 解:“恭敬渊默,沉思治道。”《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唐 白居易 《议释教策》:“若欲以禪定復人性,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在。” 清 唐甄 《潜书·性才》:“ 尧 舜 虽圣,岂能端居恭默,无所张施,使天下之匹夫匹妇一衣一食皆得各遂。”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恭默的理解。例如,可以学习与恭默相反的成语“鲁莽”,了解其含义和用法。还可以学习与恭默相关的词语,如“谨慎”、“沉默”等,来进一步理解恭默的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讨论时,他一直保持恭默,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发言。2. 初中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没有反驳,而是选择了恭默,表示愿意接受教训并改正错误。3. 高中生: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上,他表现得很恭默,不轻易发表意见,但对其他代表的发言都进行了仔细思考和回应。希望这份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恭默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恭默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但它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和谦虚谨慎的品德。恭默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他人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恭默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恭敬地站在一旁,沉默不语,表示他的言行谨慎和尊敬。
- 词语结构
- 恭默属于形容词短语的成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恭默是由“恭”和“默”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恭指恭敬、谦虚,默指沉默、不言语。恭默形容人谨慎、沉默寡言,不轻易发表意见,表达了对他人的尊敬和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