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苛刻;刻苦。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抑尝观於乡矣,千家之聚,必有所谓富室焉……乃其刻谿琐嗇,弥甚於人,自苦其身,以剥削贫民为务。”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思想刻板,不开明。
- 详细解释
- 刻溪是由“刻”和“溪”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刻,指雕刻,比喻思想、观念等固执不变;溪,指小河流水,比喻思想、观念等流动变化。刻溪形容人的思想刻板,不开明,不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新观点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的人。
- 故事起源
-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吕不韦曾经提出了很多改革的建议,但被秦昭王刻意忽视。有一天,吕不韦在家中雕刻了一条小河的模型,向秦昭王解释说:“人的思想就像河水一样,应该不断地流动变化,而不是固执不变。”吕不韦用这个比喻来批评秦昭王守旧、不开明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刻”和“溪”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个刻溪的人,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态度。2. 不要太刻溪,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才能不断进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雕刻一条小河,但他的刀子始终无法刻出流动的水流,这个人就是一个刻板、固执的人,就像刻溪一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等,加深对固执保守思想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刻溪的人,不愿意尝试新的游戏。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思维,不要变得刻溪。3. 高中生:他的观念太刻溪了,不愿意接受新的艺术形式。4. 大学生:我们应该摒弃刻溪的思想,积极面对社会的变革。5. 成人:不要被固定的观念束缚,要避免成为刻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