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共同拟订。 茅盾 《子夜》十七:“算了吧! 曼丽 自己破坏了约法,我们公拟出了一个罚规来!” 田汉 《关汉卿》第十二场:“词儿是大家公拟的,仍使递上去了,我想应该有些影响的。”
- 基本含义
- 公众共同的心意或意见。
- 详细解释
- 公拟是由“公”和“拟”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表示公众或大家的意思,“拟”表示心意或意见。公拟指的是公众共同的心意或意见,表示大家都有相同的想法或共识。
- 使用场景
- 公拟常用于描述公众意见一致或大家对某个问题有相同的看法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在讨论、决策或公共事务中,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或一致的意见。
- 故事起源
- 公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二年》一书中。当时,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无诸为了争夺齐国的继承权而争斗不休。齐国的大臣们都希望能够达成共识,共同支持一位继承人。于是,他们在一起商讨,最终达成了共识,大家都同意支持公子无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重要的决策中,大家都应该尊重公众的意见,达成共识。
- 词语结构
- 公拟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公”和动宾关系的名词“拟”组成。
- 例句
- 1.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公拟一致,都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2. 会议上,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公拟。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拟”与“共拟”进行联想,两者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都表示大家的共同意见。可以通过将这两个词相互联系,来记忆和理解“公拟”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公拟”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民意”、“众说纷纭”等,来丰富对公众意见和共识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公拟一致地认为这次郊游应该去动物园。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辩论赛,同学们在辩论中展现了公拟的能力。3. 高中生:在学生会选举中,同学们对候选人的表现达成了公拟,选出了最佳的代表。4. 大学生:学生们通过讨论和辩论,最终公拟支持了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