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后因以“桑杨”代其诗,为颂德祝寿之辞。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偶值高门挂弧矢,且賡《小雅》赋‘桑杨’。”
- 基本含义
- 指人生老去,衰弱无能。
- 详细解释
- 桑树和杨树是两种常见的树木,桑树象征着长寿,而杨树则象征着短命。成语“桑杨”借用了这两种树木的象征意义,比喻人生老去,衰弱无能。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老年人体力衰退、精神不振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成语“桑杨”最早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据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晚年时,他的身体衰弱,精神不振,被人形容为“桑杨”。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老去,衰弱无能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例句
- 1. 他年纪大了,身体变得越来越桑杨。2. 这位老人精神不振,显得十分桑杨。
- 记忆技巧
- 将桑树和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衰老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可以想象一棵桑树年复一年地长寿,而一棵杨树则年轻时就枯萎了,这样就能记住“桑杨”表示衰老无能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董仲舒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理论,以及其他与衰老、生命等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奶奶年纪大了,走路越来越桑杨。2. 初中生:爷爷退休后,变得越来越桑杨,整天都在家休息。3. 高中生:这位老教授年纪大了,精神状态也变得桑杨,不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4. 大学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的身体状况都会逐渐变得桑杨,这是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