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退藏常用于形容遇到困难或危险时,采取逃避或回避的策略。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团体在面临困境时的应对方式。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遇到危险时选择保全自己而不去冒险。
- 例句
- 1. 面对困境,他选择退藏以保护自己。2. 在遇到危险时,我们应该勇敢面对,而不是退藏逃避。
- 基本含义
- 指逃脱、避开困境或危险。
- 基本解释
(1).退归躲藏;隐匿。 唐 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戏呈元二十一曹长》:“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虏气方沮,歛踪退藏。” 鲁迅 《彷徨·伤逝》:“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参见“ 退藏於密 ”。
(2).谓辞官引退,藏身不用。 唐 白居易 《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旧居投和兼伸别情》诗:“我自退藏君变化,一杯可易得相逢。”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於时既无益,自合早退藏。”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多士思登用,遗贤肯退藏。”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退藏”的故事和应用场景,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小说或文学作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看到大狗向他跑来,吓得退藏到了树后面。2. 小学生:小红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选择退藏在座位后面。3. 中学生:考试前,他因为没复习好,决定退藏在图书馆里。4. 高中生:面对家庭的压力,他选择退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5. 大学生: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他决定退藏到乡村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 故事起源
- 退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晋国的故事。晋国在战争中战败,国王晋平公被敌人围困在城中。晋国的大夫赵简子建议国王逃离城市,躲藏在山林中。国王听从了赵简子的建议,成功逃离了困境。后来,人们用“退藏”来形容逃避危险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退藏”与逃避或回避的动作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面对困境时,迅速后退并躲藏起来,这就是退藏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退藏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退”和名词“藏”组成。
- 详细解释
- 退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退,意味着后退、离开、逃避;藏,表示隐藏、避免。退藏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逃避或避开困境、危险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