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荼毗 túpí
[印度古巴利语 Jhpeti] 佛教用语;指僧人死后火化
- 详细解释
同“ 茶毗 ”。 明 宋濂 《住持净慈禅寺孤峰德公塔铭》:“吾殁后,当遵佛制,付之荼毗,勿令四众衣麻而哭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人回来説:‘三日之前,寺中师徒已把他荼毗了。’--説话的,怎么叫做‘荼毗’?看官,这就是僧家西方的説话,又有叫得‘闍维’的,总是我们华言‘火化’也。”
- 基本含义
- 指人死后的火化仪式,也用来比喻毁灭、消亡。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灭亡、毁灭、消亡等情况。比如:战争使这个城市荼毗,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
- 故事起源
- 荼毗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年》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齐国国君昭公去世后,他的妻子荼毗了自己的身体,以示对丈夫的忠诚和哀悼之情。后来,人们就用“荼毗”来形容火化尸体的仪式,以及比喻毁灭、消亡。
- 词语结构
- 荼毗是一个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荼”表示烧毁、焚烧,动词“毗”表示火化、葬送。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文化在战争中荼毗殆尽。2. 这个企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荼毗得无法再恢复。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图毙”,想象一个人的形象被画成图像,然后被毁灭、消亡的场景。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荼毗”相关的成语,如“草木皆兵”、“烽火连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城市经历了大地震后,变得荼毗一片。2. 初中生:历史上有许多文明因为战争而荼毗。3. 高中生: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传统行业面临荼毗的危机。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已经荼毗得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