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后汉书·隗嚣传》:“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2).专指狱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实际权力和地位,只是名义上的官职或职位。
- 详细解释
- 徒隶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徒指的是徒弟,隶指的是奴隶。徒隶的含义是指没有实际权力和地位,只是名义上的官职或职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官员或职位虽然有名,却没有实际的权力和地位,只是摆设或形式上的存在。
- 使用场景
- 徒隶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虚有其表、权力受限的官员或职位。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虚伪的权威或名义上的领导。在日常生活中,徒隶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虚有其表、名不副实的职位或身份。
- 故事起源
- 徒隶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书》中,其中有一段记载着南朝梁武帝萧衍对一位官员的评价:“徒隶之职,非真宰相也。”这句话意思是说这个官员只是名义上的宰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和地位。后来,徒隶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形容词语。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这个职位只是个徒隶,没有实际的权力和地位。2. 他虽然是公司的总经理,但只是个徒隶,真正的决策权还在董事会手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徒隶与“名不副实”、“权力受限”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以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虚与委蛇”、“名存实亡”等,以丰富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只是个班长,徒隶一样没有什么权力。2. 初中生:这位市长只是个徒隶,真正的决策权还在市委手中。3. 高中生:这个学生会主席虽然有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个徒隶。4. 大学生:这个实习岗位只是个徒隶,没有真正的职责和权力。5. 成年人:他的职位只是个徒隶,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和权力。